教與學

  課程中主要用講授、研討、導修、網上學習、實驗室、仿真教學(High fidelity simulation)和臨床實習等作為教學的方法。選用以上的方法,旨在提高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能力。
 
一. 講授
  講授通常以課堂的形式進行,為當今教導學生大量材料最常見的方式。教師以教育或研究的方式進行講課。授課時對教材作詳細的解釋,並向學生介紹有關專題領域內的更多最新資料,刺激學生作進一步的學習。
 
二. 研討(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為 1:10-15)
  研討以小組方式進行,一組中至少有一位教師負責。教師會引導小組討論一個主題。開始時可由教師推動討論,當學生進入較高年級的學習時,學生本身就可作主導作用,帶動研討。在研討中,學生要把學過的知識與臨床學習所得的經驗結合起來,並要求每一位學生對自己和組員作出評價。
 
三. 導修(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為 1:25)
  導修課是一種小組的學習,藉著小組的探究,使學生能弄清所學的概念,並有機會與教師或同學相互之間討論有關學科內容,交流實踐經驗。導修課也有用於輔導一些有需要的學生。
 
四. 實驗/實習室操作/仿真教學(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為 1:15-20)
  實驗/實習室操作之目的,是通過實驗示範及實習操作,以加深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護理技巧。例如在人類生物學實驗中,學生通過模型觀察、神經-肌肉、心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等實驗,了解生命活動的規律。在護理科目中,實習室用來向學生教導和顯示護理技巧操作,並要求學生在實習室中掌握基本的操作才能進入臨床學習。仿真教學通過運用電腦模擬人設置仿真情境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下獨立評估和判斷個案健康問題並實施相應護理處置,可訓練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臨床思維及實踐能力。仿真教學及實驗室內教師與學生的比例,要視乎實驗/實習室的大小、安全條件、及學生學習需要而定,一般的師生比例為1:15-20。
 
五. 臨床學習(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為 1:5-10)
  臨床學習在於讓學生把健康護理知識加以應用和結合實踐。學生在臨床學習中,由相關科目老師、實習機構指派的臨床教師及學院的帶教/協調共同擬定臨床學習內容及教學計劃,學生自訂臨床學習目標。臨床教師並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作出指引。臨床學習的重點是通過觀察和實踐,懂得如何把學過的知識和技巧應用到護理對象身上。在課程的第四年,實習機構會指派臨床人員指導學生學習,輔助學生進入臨床護士的角色,進行護理技能、情感、管理以及臨床決策等多方面的培訓,從而達到專業護士的標準。隨著學生能力和獨立性的加強,教師的作用和學生的關係也會改變,教師會注重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這時,教師和學生人數的比例隨年級遞增而逐步遞減(見下表)。
 
臨床學習中教師*和學生的比例
臨床學習
教師-學生的比例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1 : 5-7
1 : 5-7
1 : 5-7
1 : 2-3
* 註:“教師”包括學院教師和臨床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