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教學方法
課程主要用講授、研討、導修、實驗室練習等作為教學的方法,而且引導學員結合本職工作的實際情況。選用以上的方法,旨在提高學員的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能力。
7.2 講授
講授通常以課堂的形式進行,為當今教導大量材料最常見的方式。在講授過程中,教師需採用實證為本的方式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最新動態介紹給學員,同時需向學員指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並應對難點做出詳細的解釋和說明,使學員既能對本專題領域的知識有一個系統和全面的了解,又可以準確地把握學習的重點,同時可以刺激學員對本專題領域做進一步探索和學習。
7.3 研討(教師與學員的比例為 1:10-15)
研討以小組方式進行,一組中至少有一位護理教師負責。教師會引導小組討論一個主題。開始時可由教師推動討論,學員本身亦可作主導作用,帶動研討。研討時,要求每一位同學都能積極參與,陳述個人的觀點和意見,同時要求學員能把學過的知識和實際生活或工作中的實際個案結合起來,培養學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4 導修(教師與學員的比例為 1:25)
導修課是一種小組的學習,籍著小組的探究,使學員能弄清所學的概念,並有機會與教師或相互之間討論有關學科內容,交流實踐經驗。導修課也有用於輔導一些有需要的學員。
7.5 實驗室操作練習(教師與學員的比例為 1:15-20)
實驗室操作之目的,是通過實驗示範及實習操作,以加深學員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護理技巧。實驗室內教師與學員的比例,要視乎實驗室的大小、安全條件、及學員學習需要而定。